从全县极贫村到“首富村”,从穷乡僻壤到中国山区幸福村。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聚焦产业与生态,实现了从高寒边远贫困村到共同富裕幸福村的蝶变。
走进尧治河村民宿群,放眼望去,整个村庄的美景尽收眼底,火热的乡村旅游,让村民们看到了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夏日炎炎,游客不断,这泼天的“富贵”,也曾是尧治河幸福的“烦恼”。
“来的游客多了,酒店接纳不了,到农户家里吃饭,又没有那个条件。”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员杨占杰说。
“一开始游客到家里来了,因为是两夫妻,所以就不想让人家住,后来村党委跟我们这都是迷信,后来慢慢就接受了。现在开农家乐也有七八年了,每天还有一两千块钱收入,感觉越做越开心。”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农家乐店主严小琴说。
展开剩余75%随着客流的增多,尧治河的民宿、农家乐也经历了由粗放式发展到有序规范的转变。村党委成立10个协会组织,引导村民共同商量,制定村规民约,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好体验,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支撑。
“之前有很多争客抢客、争抢停车位的问题,我们农家乐协会就用‘十大禁令’和文明储蓄来约束农家乐,杜绝欺客宰客、漫天喊价行为。”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农家乐协会会长陈德营说。
共享发展红利,做足兜底文章。这两年,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当地陆续办起20多家企业,村民参股分红,红利共享;弱势群体则加入集帮扶、福利、服务为一体的“三福”公司,以己所能,站着赚钱,共富路上一个也没有落下。
“我们全村167户当时都参与了电站的建设、水库建设,村民付出很大,村里给我们都分了股份,每年平均分红七八万元,好一点的有十几万块钱。”尧治河集团水电公司员工李常荣说。
“园林、药材、刨草,哪有需要我们就去,合计有十四个人,平均一年九万多块到十万块钱,最高的有十几万元。”保康县尧治河三福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陈隆万说。
富起来的尧治河,如何将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这两年,当地把山水相连的白果、堰垭、林川三个村团结起来,共同打造山区旅游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是白果村的,我在这上班已经8年了,每年能拿个四五万块钱,离家又近,在家门口就业挺好的。”保康县尧治河度假酒店领班陈帮玉说。
“我们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带动周边的村增收3亿多元。”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吕泳和说。
加强基层党建办好群众的“事”,让“两山”理念在尧治河落地生根。眼下,尧治河村党委正全力构建“支部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群众唱主角,绘就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蓝图。
“离开党建无话说,离开党建无事做。我们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动尧治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山区幸福村’不断蓄积能量。”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
(保康县融媒体中心出品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襄阳台记者:周俊 施秋阳
全媒体记者:张照
编校:正红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李广儒
发布于:湖北省